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4/19 摘要

以下是老師提醒我們需先釐清的問題:
1.晚婚的標準從何而來?→(晚婚這個詞帶有較晚「結婚」(有結婚)的意涵)
2.訪談對象的選擇除了高學歷外,還需不需要有考量到其他條件(例如社經地位、城鄉背景...等的差異)
3.老師建議我們要找關鍵人→若我們想找學校教授跟行政人員,那這些人是代表誰?
4.若我們的訪談對象是1975年之後出生的人,那當時的高學歷標準又是什麼?

摘要

首先,針對晚婚的標準為何,本組是根據內政部對平均女性初婚年齡的統計及晚婚的定義,定義出32歲(含)以上的年齡為晚婚標準。也就是97年台灣女性初婚年齡為28.4,而87年初婚年齡為26.0,(28.4-26.0)/10=2.4/10=0.24,平均一年上升0.24,28.4+0.48=28.88(推測為99年的初婚年齡),又根據官方的晚婚定義為初婚年齡加上3後即為晚婚,也就是28.88+3=31.88,約等於32歲。
訪談對象部分,在4/15那一天,佳瑂和李薇有去問陳瑞華老師,其實得到的答案是不要去問老師會比較好,老師多會拒絕,要不然就是太想幫忙。而除了上班族之外,我們還能找到什麼對象呢?組員們剛好有人想到最近有關公務員的新聞,新聞內容大概是這樣:現今台灣社會有越來越晚婚的現象,而平時社交圈比較狹隘的公務人員常碰上找不到適合對象的困擾,因此人事行政局為全國公教機關舉辦聯誼活動,9年來已經撮合上百對新人。(我去找了17.18日→那兩天的新聞→公務員尋春天 人事局扮媒婆成百對;TVBS)
之後小組成員經過討論,決定公務員是一個很好得對象,不僅符合經濟自主、一定程度的學歷,還外加生活穩定等條件。一開始的出發點是學校內裡頭的公務員,也有家裡的親朋好友是從事公務員的工作。代表著經濟穩定自主且有中上的知識水平(考高考一定要大學畢業),是最有可能受到男性親睞的群體,為何還會有晚(為)婚的現象,是值得探究的。至 於是否還需要考量到其他條件,之前提到的城鄉背景在現在這個資訊流通的社會裡似乎不會構成一個重要的變項。關鍵報導人的部分,助教提供我們一個資訊,也就是普天宮的月老廟。助教 說月老廟好像每個月都有一次的聯誼活動,我們可以進行觀察或從中尋找報導人。助教建議我們先找出一條「線」,可能從學校裡的公務員出發,或是從月老廟出發。
而在方法、技巧及實作的部分,我們是以深入訪談或是焦點團體訪談(可同時包含已、未婚)的方式。技巧的部分,有了前車之鑑(跟陳瑞華老師的訪談),在訪談開始時要清楚的介紹我們 自己及說明來意、研究目的,而在訪談過程以輕鬆的步調來進行,要注意不得使用專業字眼,並且注意受訪的隱私,避免直接性、侵略性的問題。實做部分,訪談中 我們可以分工,一人負責主問,其他人則負責記錄的工作。


最後配合課程進度我們要找出訪談人,證明「線」的可行性,訪談大綱(程序表)、同意書要開始做出來了。還有問題,要訪談的問題大概面向,有分成書面版及口語版。助教是建議我們一個人先想五題,要不然就是每個人各想一個「大問題」,再經由討論討論發展一連串子問題。
最後為了方便與平均最後分配工作:

大問題與小問題:詩蕾、如惠
摘要、同意書:李薇
程序表、表格意含:佳瑂



這篇已經改過,多了些細節的補充,
若還有要修改的地方請提出。

by 李薇

1 則留言:

  1. 要寫的詳細點喔!比如:我們的晚婚年齡32歲是怎麼訂出來的...等,要在有記憶的時候趕快補上不然會忘記喔!謝謝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